靓嘟嘟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频道

茶趣(茶趣)

2024年03月08日 靓嘟嘟

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 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更加有意义的是把饮茶象饮酒一样,提升到了思想文化的高度,又与儒、道、佛诸派思想相融合,成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茶文化》。

唐代的陆羽著《茶经》,将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做了综合性论著,成为中国“茶圣”。唐代诗人卢仝多年隐居山林修行,博览群书。工于诗词,精通文章,与茶相伴,著有《茶谱》,被尊为“茶仙”。他的《七碗茶歌》被传唱至今。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茶从一开始就与佛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最初,茶为僧人提供不可替代的原料,而僧人和寺院促进茶叶生产的发展和制茶技术的进步。创立中国茶道的茶圣陆羽在其《茶经》中就有著不少对佛教的颂扬和对僧人嗜茶的记载。在茶事实践中,茶道与佛教之间找到越来越多的思想内涵方面的共通之处;禅茶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产生的。佛教强调“禅茶一味”以茶助禅,以茶礼佛,从茶中体味苦寂的同时,也在茶道中注入佛理禅机,这对茶人以茶道为修身养性的途径,借以达到明心见性的目的。

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融入了茶道精神之中,在中国茶人心里充满着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中国茶人有着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强烈渴望,所以中国茶人最能领略到“情来爽朗满天地”的激情以及“更觉鹤心杳冥”的那种与大自然达到“物我玄会”的绝妙感受。道家的“天人和一”的哲学思想,树立了茶道的灵魂。同时,还提供了崇尚自然,崇尚朴素,崇尚真的美学理念和重生、贵生、养生的思想。

儒家将茶叶视为具有灵性的植物,称茶为灵草、瑞草魁、灵芽等。韦应物《喜园中茶生》诗云:“性洁不可污,为饮涤尘烦。此物信灵味,本自出山原。”儒家茶人在饮茶时,将具有灵性的茶叶与人的道德修养联系起来,认为品茶活动能促进人格修养的完善,因此沏茶品茗的整个过程,就是陶冶心志、修炼品性和完善人格的过程。茶之本,乃是俭。居家度日,粗茶淡饭;日常待客,清茶一杯;聚亲会友,茶伴叙情。这贯穿其中的一个“俭”字,乃修身之要、治国之道。茶之性,乃是洁。茶自身“性洁不可污”;茶与水不可分,但不与污水为伍,以纯净山泉冲泡最为相宜。这贯穿其中的一个“洁”字,乃高洁、纯洁,为人们追求之境界。茶之功,乃是醒。提神醒脑、解毒祛邪是茶之功用。一杯清茶在手,既润喉润心,更醒脑提神。这贯穿其中的一个“醒”字,乃醒眼、醒心。养一点醒眼、醒心的功夫,方可耳聪目明、心不染尘。茶之境,乃是静。茶,清净如水月,身洁似水莲。正所谓“欲达茶道通玄境,除却静字无妙法。”静坐一杯茶,心灵寂静如许,心性宁静坦然。这贯穿其中的一个“静”字,乃宁静、恬适。有此心境,便可物我两忘、宁静致远。

一壶清茶品人生,半卷闲书观古今。

春风拂去凡尘事,细雨正好润禅心。

又如:

共饮一壶中,仙凡味不同。

茶心存普济,禅道自融通。

逆旅人生苦,青云亦有穷。

操劳求歇处,醅茗问炉僮。

又有

《夜宿天心》

明·胡滢

云浮山际掩禅院,月涌天心透客居。

幽径石寒竹影下,红袍味里夜可无?

唐朝灵一与元居士青山潭饮茶,体验山水之乐,寻觅幽静轻爽的菩提之境:

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此山。

岩下维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

再看元好问的《茗饮》一诗,就是天人合一在品茗时的具体写照,契合自然的绝妙诗句。

宿酲未破厌觥船,紫笋分封入晓煎。

槐火石泉寒食后,鬓丝禅榻落花前,

一瓯春露香能永,万里清风意已便。

邂逅化胥犹可到,蓬莱未拟问群仙。

故此,后人越发对茶所依所迷,茶的神奇被提升到思想的最高境界。禅茶一味、饮茶欲仙、茶淡如水等被普遍认知。

饮茶的境界由此而来,山间、流水、云雾,清舍。好茶好友好景,饮茶就饮品出美妙人生!

喝茶本身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享受,喝茶可以因心情的不同而喝出不同的味道。也可以因不同的地点,不同的茶类,不同的年龄,不同的阅历,喝出不同的感受。

有“凉台静室,明窗曲几,僧寮道院,松风竹月,晏坐行吟,清潭把卷。”有“茶宜精舍、云林、竹灶、幽人雅士,寒霄兀坐,松月下、花鸟间、青石旁,绿鲜苍苔,素手汲泉,红妆扫雪,船头吹火,竹林飘烟。”

又有——冯正卿:《岕茶笺》: “饮茶之所宜者,一无事,二佳客,三幽坐,四吟咏,五挥翰,六徜徉,七睡起,八宿醒,九清供,十精舍,十一会心,十二赏鉴,十三文僮。

更有——屠隆:《茶说》

“若明窗净几,花喷柳舒,饮于春也。凉亭水阁,松风萝月,饮于夏也。金风玉露,蕉畔桐阴,饮于秋也。暖阁红垆,梅开雪积,饮于冬也。僧房道院,饮何清也,山林泉石,饮何幽也。焚香鼓琴,饮何雅也。试水斗茗,饮何雄也。梦回卷把,饮何美也。古鼎金瓯,饮之富贵者也。瓷瓶窑盏,饮之清高者也。”

还有——许次纾:《茶疏》

“心手闲适、披咏疲倦、意绪棼乱、听歌闻曲、歌罢曲终、杜门避事、鼓琴看画、夜深共语、明窗净几、洞房阿阁、宾主款狎、佳客小姬、访友初归、风日晴和、轻阴微雨、小桥画舫、茂林修竹、课花责鸟、荷亭避暑、小院焚香、酒阑人散、儿辈斋馆、清幽寺院、名泉怪石。小斋之外,别置茶寮。

饮茶还要饮出过程情节来:看苏东坡饮茶故事:

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

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取水煎茶成为邀月观景、享受过程的极大乐事。

煎茶要用流动的活水和旺盛的炭火来烹煮,便亲自到钓石处取水煎茶。明月倒映在江面,用瓢舀水,仿佛在舀明月,倒入瓮中,再用小勺分取,装入瓶中。煮沸时茶沫如雪白的乳花在翻腾漂浮,倒出时似松林间狂风在震荡怒吼。清澈醇美使枯肠难以三碗为限,坐着倾听荒城里长更与短更相连。

又一首望江南·超然台,把改变心境,超然面对生活与新火新茶为伴。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

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

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春天还没有过去,微风细细,柳枝斜斜随之起舞。作者试着登上超然台远远眺望,护城河内半满的春水微微闪动,满城处处春花明艳,迷迷蒙蒙的细雨飘散在城中,千家万户皆在烟雨濛濛中看不真切。寒食节过后,酒醒反而因思乡而叹息不已。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乡了,姑且点上新火来烹煮一杯刚采的新茶,作诗醉酒都要趁年华尚在啊。

茶与人亲密相依,人与茶的合一也充满品茶的情趣。如曹松品茶“靠月坐苍山”,郑板桥品茶邀请“一片青山入座”。白居易品茶“野麝林鹤是交游”,在茶人眼里,月有情、山有情、风有情、云有情,大自然的一切都是茶人的好朋友。诗圣杜甫的一首品茗诗写道:

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石阑斜点笔,桐叶坐题诗。

翡翠鸣衣桁,蜻蜓立钓丝。自逢今日兴,来往亦无期。全诗人化自然和自然人化相结合,情景交融。

苏东坡有一首把茶人化的诗句

“戏作小诗君莫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道家高人把茶当作忘却红尘烦恼,逍遥享乐精神的一大乐事。对此,道教南宗五祖之一的白玉蟾在《水调歌头·咏茶》一词中写得很妙。

二月一番雨,昨夜一声雷。

枪旗争展,建溪春色占先魁。

采取枝头雀舌,带露和烟捣碎,炼作紫金堆。

碾破春无限,飞起绿尘埃。

汲新泉,烹活火,试将来,放下兔毫瓯子,滋味舌头回。

唤醒青州从事,战退睡魔百万,梦不到阳台。

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

可见,饮茶之趣妙化无穷,修身立德,养心养性都在一杯清茶中。

  • 友情链接
  • 合作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