靓嘟嘟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内新闻

离骚作者是谁(毛主席读完《楚辞》,写诗纪念屈原,赞他是手握“杀人刀”的战士)

2024年03月11日 靓嘟嘟 浏览量:

屈原是中国古代第一位有名有姓的大诗人,他的《离骚》是华夏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源头。

毛主席从少年时代起,就非常喜欢屈原。他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求学的时候,学校并没有开设《楚辞》相关的课程,但是他却把屈原的《离骚》全文抄写了一遍。

毛主席读完《楚辞》,写诗纪念屈原,赞他是手握“杀人刀”的战士

在上个世纪的五、六十年代,毛主席多次重读《离骚》,在1961年的秋季写下了《七绝·屈原》。毛主席这首绝句中的屈原形象,给人的感受非常不同。

在我们传统的印象中,屈原是一位中年文人模样。不过到了毛主席的笔下,他却变成了一位手握“杀人刀”的战士。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等你读懂了这首诗就知道了。

一、《七绝·屈原》赏析

《七绝·屈原》

屈子当年赋楚骚,手中握有杀人刀。

艾萧太盛椒兰少,一跃冲向万里涛。

白话翻译:

屈原当年作《楚辞·离骚》,手中好像握着一把杀人的刀。然而楚国那些奸佞,多如野地里疯长的艾蒿,品德像椒兰一样芳香的君子太少。屈原满怀愤怒,纵身一跃,投进了万里浪滔。

毛主席的这首七绝,是在替屈原之死做注脚。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汨罗江殉国。从此每年的端午节,国人都要祭祀他。但是在封建时代,并不是所有学者都赞同屈原的做法。

比如汉书的作者班固就认为,屈原“露才扬己,忿怼沉江”,而《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则认为,屈原“依之遗则,从子胥以自适,狷狭之志也”。

毛主席读完《楚辞》,写诗纪念屈原,赞他是手握“杀人刀”的战士

班固和刘思勰等人认为,屈原动不动就在自己的诗歌里面谈“自杀”,是性格偏激,心胸狭窄的表现。

但是,毛主席则写诗表达了完全相反的观念,认为屈原的死是被迫的。因为屈原并不是因为自己的政治主张不能实现,就怀着不忿的心情去投河。

屈原也曾经手握杀人刀,与黑暗势力战斗过。他最后投江行为,显然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他深爱的楚国,《离骚》就是最好的证明。

屈原手中的笔,就是那一把“杀人刀”。当楚国里面的佞臣、小人,就像艾蒿那种臭草一样疯长时,哪里还有椒兰这种芳草的出头之日。

屈原的殉国,是以自己肉体的毁灭来唤醒楚人的爱国意识。所以他的死,并不是因为他心胸狭窄,性格有缺陷,也不是因为他在逃避失败。

《离骚》是爱国主义名篇,明代的学者孙月峰评价其为:“前世未闻,后世莫继。”在屈原之前,从来没有《离骚》这样精彩的诗歌;在屈原之后,《离骚》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

毛主席读完《楚辞》,写诗纪念屈原,赞他是手握“杀人刀”的战士

毛主席曾用“投枪、匕首”形容鲁迅的文章,又曾以“两把刀子”比喻列宁、斯大林。可见,“手握杀人刀”,正是他对屈原战斗精神的一种肯定。

二、屈原的“家乡人”

毛主席从少年时代开始,就非常喜欢屈原的《离骚》和《九歌》。他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上学时,不但全文抄写《离骚》和《九歌》,还给离骚的每一段,都写了简短的内容提要。

1918年,毛主席在送别罗章龙的时候,曾经赠给他一句诗词,“少年峥嵘屈贾才”。这句诗里的“屈贾”,就是指屈原和贾谊。

五十年代初,毛主席邀请老友周世钊等人到中南海,其间他多次向友人推荐《离骚》说,“有一读的价值”。他的书房里面,收藏了五十多个版本的屈原相关著作,可见研究之深。

毛主席每一次重读屈原的作品之后,都有新的心得体会。那么,为什么毛主席会这么喜欢屈原的《离骚》呢?毛主席赞《离骚》是自《诗经》以来,中国最伟大的诗歌。

《离骚》的叙事艺术,一开始就到达了中国古诗的“天花板”。是浪漫主义精神和现实主义思想的结合体,是思想与情感的交融。

毛主席读完《楚辞》,写诗纪念屈原,赞他是手握“杀人刀”的战士

王国维在《屈子文学之精神》一书中说:“南人想象力之伟大丰富,胜于北人远甚。”屈原最后被贬于沅、湘之地,而“沅”正是指湖南的“沅水”。

湖南奇幻瑰丽的山川风物、各种瑰丽的神话传说、奔放的民间歌谣,激发了他的想象力,赋予了《离骚》独特的审美与思想内涵。作为湖南人,毛主席天然具有诗人的浪漫气质。

毛主席的诗词,也大多和《离骚》一样,兼顾现实主义与神话般的浪漫。比如说《蝶恋花·答李淑一》,开始写的是现实世界,中间就写到月宫里的吴刚、嫦娥。

毛主席喜欢屈原的诗歌,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屈原义无反顾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无惧牺牲的个人品质。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革命烈士陈天华,为唤醒国人,在日本蹈海而亡。他的事迹曾激励无数国人,为拯救国家而奋发图强。但是中国第一个这样做的人,正是伟大的屈原。

毛主席读完《楚辞》,写诗纪念屈原,赞他是手握“杀人刀”的战士

革命是需要流血牺牲的,儒家说“明哲保身”,“聪明”的士大夫,绝对不肯为了看不到出路的理想,牺牲自己的生命,他们提倡的是“天下有道则显,无道则隐”。

但是,如果所有的人都如这般想的话,那么当需要革命的时候,又由谁来带领我们,干真正的“革命”呢?

1949年的12月,毛主席和汉学家费德林谈起屈原时说:他是中国首屈一指的诗人,他生活过的地方,我都很熟悉,那也是我的家乡。

如今,我们就生活在他流放过的那片土地上,我们是这位天才诗人的后代。他无私无畏,勇敢高尚的形象,将永远保留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脑海里,我们就是他生命长存的见证。

结语

屈原因为爱国而不能,最后怀着满腔的悲愤投江而亡。不过,很多儒家的“聪明”人却觉得他心胸狭隘,个性偏激。

毛主席读完《楚辞》,写诗纪念屈原,赞他是手握“杀人刀”的战士

儒家要求君子“温良如玉”,行事端方。又因为主张孝道,不提倡对身体的自我摧残。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就否定屈原的牺牲是有价值的。

毛主席从二十岁开始研读《离骚》,读了四十余年,到六十八岁高龄才写下了这首《七绝·屈原》。这首诗的创作本意,就是在为“屈原之死”正名,高度赞扬屈原的爱国精神。

  • 友情链接
  • 合作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