靓嘟嘟

当前位置: 首页 >> 军事科技

血拼(太平洋战争最残暴之战,70000美军血拼40000日军,伏尸遍野)

2024年03月08日 靓嘟嘟 浏览量:

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同盟进入全面战略反攻。在亚洲的太平洋战场,美军与日军的争斗也进入白热化阶段。尤其是日本偷袭美军珍珠港后,愤怒的美军对这次反击战更是期待已久。

同年6月,美军发动了对马里亚纳群岛第二大岛屿塞班岛的登岛战役,这次战役也成为了太平洋战争最为激烈的一战。

这次战役中,日军4万余人被全歼,数万名平民跳崖自杀。接下来就让让我们重温历史,了解塞班岛战役始末。

太平洋战争最残暴之战,70000美军血拼40000日军,伏尸遍野

如果对这个话题感兴趣,还请各位帮忙“长按2秒点赞按钮”来个强烈点赞。并且“关注”一下,以后常来,不迷路。

塞班岛战役背景介绍

塞班岛位于太平洋海域,是马里亚纳群岛中的第二大岛屿,因原始美丽的海洋风景被世界人们熟知。

早在1898年之前,塞班岛一直被西班牙占领,直到美西战争后,西班牙因实力难以支撑对塞班岛的统治,只得将其转卖给德国。一战期间,日本由于航行更为便利,且德军已经战败,因此塞班岛便顺理成章成为了日本的军事基地,并且在之后维持了对塞班岛几十年的统治。

日本人占领塞班岛肯定不是为了给自己国民弄一个度假胜地什么的,当时的日本属于军事扩张阶段,又因为国土面积小,因此哪里都想插一脚,塞班岛的地理位置特殊,尤其是一旦发生跨洋战争,其补给站的作用十分重要,通过塞班岛,日本可以进一步实现其在太平洋地区的野心,并且还可通过这里到达澳洲和东南亚地区,实现其成为太平洋霸主的野心。

太平洋战争最残暴之战,70000美军血拼40000日军,伏尸遍野

1941年,美日两国因为东南亚地区的利益归属问题,发生了严重的碰撞,这次双方冲突,日本没有占到一点便宜,还被美国进行了关键能源材料的限制,不甘心的日本因为各种因素糅合,便在同年12月发动了对美军驻太平洋最大军事基地珍珠港的空袭,美军由于没有防备,损失很严重。

也正是偷袭珍珠港,才正式拉开太平洋战场的序幕。1942年反法西斯同盟制定策略,决定同时发动对法西斯同盟国家的攻击。当时的美军其在塞班岛的战役,在地理位置上并不占有优势,可要想实现跨海对日本的打击,那么塞班岛的意义就十分重要了,至少失去塞班岛的日本,对东南亚的统治将会难以为继。一旦斩断塞班岛这个日本的太平洋生命线,对于快速结束亚洲地区的反法西斯抗战是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的。

同时塞班岛也是到达日本关岛的最重要的跳板,因此,塞班岛一战对美国甚至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来说至关重要。

这次战役从开始制定计划到结束战争仅用了三个月的时间,而且美国此前从未踏足过塞班岛,只是战前用战斗机在高空进行过数次侦查,了解了大致地形和日本的军事部署,因为塞班岛表面构造较为简单,因此这些资料为美军之后的作战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支撑。

太平洋战争最残暴之战,70000美军血拼40000日军,伏尸遍野

对于日本来说,塞班岛是陆军三十一军军部和海军舰队司令部所在地。在轰炸完美国的珍珠港后,日军就已经预料到美日之间早晚要有一战,而塞班岛很可能成为美军攻略的重点。1944年前后,日军就已经向塞班岛增援了大量军事力量,加强了防御。

6月15日凌晨,美军发起了对塞班岛的远洋作战。

塞班岛战役始末

美国为了拿下塞班岛,投入了7万多的兵力,派遣了数百艘战舰和船只协同作战,早在登岛前美军就已经部署武器对塞班岛的日本工事进行轰炸破坏。

日本方面虽然预料到了这次战争,但15日看到海面黑压压的战舰,和密密麻麻正在登陆的美军,心里还是一慌,场景太过震撼,单在人数和火力上,美军就已经实现了压制,想要取得战争的胜利,除非日本方面可以长时间的拖,直到耗尽美军火力,可美国会给它们机会吗?又怎么确定美国的补给没在运来的路上呢?况且,美军有庞大的舰队在海上支撑,就算是自己想要驾驶本国战舰逃回国内,也得在海上进行殊死对战,日本现在还有在海上与美军作战的实力吗?它没有。

15日9时,8000名美军被两栖履带战车送上了塞班岛西海岸。经过几天的准备,日本军队已经在适合登陆的各个方向做好了军事部署,只等美军登陆。

太平洋战争最残暴之战,70000美军血拼40000日军,伏尸遍野

日军的反击很快打响了,即便他们面对的是美国最为强大的海军陆战队,各种炸弹炮火,伴随着中远程枪支火力,也毫不犹疑的一齐向美军开火。美国也预料到这种情况,只是没想到的日军的反击竟如此猛烈,不仅有火力还有阵地战壕和铁丝网,为美军的作战增加了难度。

而美军方面为了掩护军队顺利登岛,武器炮火就跟不要钱一样,不间断打到了日军阵地,这一轮双方互有伤亡,但从本质上讲,日本确实没能抵挡得住美军的持续推进。

当时驻岛的日军司令南云忠一看到白天的战况,紧急制定了作战策略,他的判断按照理论来说并非空穴来风,现在的作战情况是自己主场作战,而且己方战力对岛上的地形十分清晰,夜间突袭作战是个很好的选择。

南云忠一的判断自中途岛战役后再次出现了错误,他也不想想,美军有备而来,都是都是经历多次战役,科班出身的练家子,又不是什么奇袭没见过的战术,怎么会预料不到日本很可能会来这一手呢?

太平洋战争最残暴之战,70000美军血拼40000日军,伏尸遍野

日军的这次主场夜袭竟然被客场作战的美军来了场“守株待兔”,损失十分严重,为本就数量差距较大的双方兵力,再一次拉开了实力对比。

16日,美军又向塞班岛投放了部分精兵,这次他们的目标是日本在岛上最大的空军基地——阿斯里托机场,期间双方互有伤亡,但依旧日军损失更为严重一些。当晚,日军的另一位指挥官斋藤义次故技重施,又发起了夜袭。

15日的夜战失败其实已经说明了情况,日军的这点小把戏,美军一清二楚,这时候不想想别的办法,竟然还要脑袋发昏的再次发动夜袭,他以为是双方都看了孙子兵法,玩上了疑兵之计?况且,战争是激烈的,战场更是不讲道理,哪有套路玩?

况且美军远程作战,根本不用考虑太多,就踏踏实实地保证作战的两个基本要素,一方面有掩护地进行军事推进,另一方面是360度全方位无死角的战略防御,将自己的军队和战舰武装的铜墙铁壁一般,就算是日军天天玩偷袭,依然耗得起。

太平洋战争最残暴之战,70000美军血拼40000日军,伏尸遍野

这一晚,对于斋藤和南云忠一来说注定是不眠夜,太上火,因为又失败了。

美军在塞班岛战役的推进速度已经超出了日军的预期,岛上的军力损失严重,军事工事一半以上都被摧毁了,反观美国方面虽然也有损失,但那点战损与日本相比基本可以忽略不计了。

日军的两位指挥很头痛,也很害怕,此时的他们或许对战争的走向和结果心知肚明,但他们的武士精神不允许放弃抵抗,硬着头皮也得上。

当前塞班岛的日军面临的最主要的情况是军力不足,补给线被横亘在海上的美国舰队完全切断,不管怎么做赢面都不大。

斋藤与南云忠一决定从塞班岛西部的一个外港抽调部分军力前来支援。18日,日军的支援部队悄悄地摸到了海上,刚开始行驶的确实很平稳,平稳到日军以为逃过了美国大兵的侦测,然而现实再一次狠狠打了日军两位司令的脸,美国对这13艘船的日军支援不过是奉行着“放进来打”的原则,当这些船进入射程和包围圈后,雨点般的炮火几乎将日本船打成了筛子,不过一会的时间,日军的支援部队就全军覆没了,船带着人,在海上连个水花都没留住,直接沉到了马里亚纳海域。

太平洋战争最残暴之战,70000美军血拼40000日军,伏尸遍野

此时岛上的情况对于日本军队来说用水深火热来形容都显得有些不够,美军的包围圈不断地缩小,日军可控制的范围,已经仅有岛中的一小块地方了。

这种战况基本可以直接断言,想要反扑毫无希望,好在现在日军退守的位置属于防守的绝佳地形,可即便这样,面对美军火力的压制,失败也是早晚的事。

日军隐藏在岛上的山洞中胆战心惊,不知道死亡将在今天或者明天或者后天的什么时间降临,这种恐惧往往是最可怕的,对于战争而言,死亡是稀松平常的事,面对即将战败的局面,敌人如果说将在某天某刻的一个明确时间带走你,他们最后都能坦然面对,也可能早就准备好了死亡,毕竟这种恐惧是有限的。

但最可怕的并不是死亡,而是恐惧的不可预估,对方只告诉你某一个时间段死亡将要来临,却没告诉你具体时间,所以这个时间段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折磨和煎熬,这种未知的恐惧足以让人精神崩溃。

太平洋战争最残暴之战,70000美军血拼40000日军,伏尸遍野

日军当时面临的就是这种情况,美军还在继续推进,他们知道日本人躲在了山洞里,已经开始逐个排查,一点点地将日军揪了出来。

7月7日早就弹尽粮绝的日军发起了死亡前最后的疯狂——自杀式袭击。这天清晨,数千名日本伤兵,踉踉跄跄地向美军阵地跑去,美国人惊呆了,这些日本人手上并没有太强大的武器,可眼里尽是疯狂,美国在塞班岛战役一路顺风顺水,可这次的作战竟然被日军吓到了,双方战了个旗鼓相当,甚至美军的损失还不小。

9日,日军已经再也组织不了任何形式的进攻了,他们只剩下了人,有军人也有平民,所有日本人站在最后的悬崖边上,像没有思想的木偶一样,一个接一个地跳了下去,其中甚至不乏抱着孩子的母亲,美国人再一次震惊了,这已经超出了他们的思想承受范围,这是第一次见到这样匪夷所思的殉国场景。

太平洋战争最残暴之战,70000美军血拼40000日军,伏尸遍野

美国指挥官连忙命令翻译向剩余的日本人发出了招降信息,保证只要投降,他们都会好好地活着。然而于事无补,塞班岛战役随着最后一个日本平民跳下悬崖宣告结束。

结语

塞班岛战役中,4.1万日军全部阵亡,只余2000多人被俘生还,2.2万平民中三分之二的人在这次战斗中丧生。美军也伤亡1.6万余人。这次作战的胜利推进了太平洋战场结束进程,狠狠地打击了日本法西斯的嚣张气焰,是日本投降前最关键的战役之一。

  • 友情链接
  • 合作媒体